跳水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跳水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跳水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跳水》,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舟船”中的第一课。下面我将从单元概要、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几方面来阐释。
一、单元概要
本组教材以“舟船”为主题,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跳水》《沙漠之舟》。此外,在“语文天地”里还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初航》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本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以及折纸船、航天飞机等方面选编课文。《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他丰富的经验、超乎常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对于成长中孩子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沙漠之舟》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对人的作用。《初航》里的纸船,承载着孩子们的劳动和理想,隐藏着青少年刚刚驶入人生的航道,要“一路走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记录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事件,“神舟”因与“神州”同音而寓意深刻。配合本组专题,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笔下生花”“金钥匙”“自检”等多项训练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舟船”不熟悉,没有感知基础。虽然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综合分析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原因,需要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迪。
三、教材分析
《跳水》是一篇充满戏剧性的作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手笔,寥寥数百字,却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不仅故事的张弛,情节的跌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意象,那命悬一线的惊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让读者受益匪浅的是,船长身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果断。
故事发生到性命攸关的时刻,让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显出船长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枪逼孩子跳水,又显示了他的刚毅和果断。超人的智慧,源自丰富的生活经验,源自对生命的呵护,更源自一个父亲的伟大情怀。托尔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信心、勇气、机智和责任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预料,人生境况也是百味多样,而船长这位人物形象,将智慧元素推向了极致。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险境还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之后,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文本、学情和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关系,理清课文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沉着镇静、机智果断。
3、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㈠、说教法
1、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2).语言点拨;(3).抓重点词句;(4)、朗读感悟等。
2、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㈡、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四十秒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并在旁做批注。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联系背景资料,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从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抓住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
第二课时:着重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人格魅力,复述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啊!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2、板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跳水?为什么会跳水?得救没有?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初读情况。
(1)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写字指导:“模、唬、瞄”均属左合右分型,书写时右部要上下靠紧,对正,并与左旁靠拢。“撕”,左中右结构,不可写得太宽,中间的“其”适当缩窄,两边向中间靠紧,同时各部分的笔画注意互相穿插避让。“帆、摔、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摔”右边比较复杂,注意不要多笔少画。
(2)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3、交流初读收获。
三、抓联系,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几个角色?角色和角色间发生了什么关系?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故事梗概。
4、疏通文理:联系课文,结合板书,说说这个故事分几个阶段进行?(据此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水手拿猴子取乐。(第1自然段)
第二段:猴子戏弄孩子,拿起帽子。(第2、3自然段)
第三段:孩子追猴子,追到了桅杆顶端。(第4自然段)
第四段: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第5、6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抓住联系,理清脉络。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读“水手逗猴子”这部分,其他同学圈画与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的句子。
2、交流点 ……此处隐藏13095个字……极了——醒悟)等表示神态和心态的词语。
接着重点理解两个同音字"急"和"极"的意思,(急:生气;极:到达极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字能否调换位置其目的是感受孩子心态的变化,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当。然后分孩子,猴子,人们的表现,进行5,6自然段的分层朗读,感受孩子身处险境的原因。第二步是抓住重点词语,感知孩子身陷的是绝境。抓住"吓呆了"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出水手当时的神态,如:水手们目瞪口呆,傻傻地看着孩子等,以突出孩子境地之险。然后进行关联词语填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这两组关联词语,一个是条件关系,一个是假设关系,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从表达效果上进一步明白:这两句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无论失足与否,他面临的结局都将是死亡。充分体会孩子不仅身陷险境,更是身陷绝境。通过朗读体会。然后进行词语拓展,调出学生已有的词语积累,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再由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朗读第七段,进一步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如:学生个体读的方法,语速的快,慢,重音的安排,来体现他个性的理解。或学生合作读的形式,如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的编排,展现理解后的表达。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源于这篇小说的写作特色。作者在险象环生这个情节上做了极力的铺陈,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在此做足文章。
三、诵读课文,分析人物。
1、展开想象,"想方设法"解救孩子,体会船长办法的唯一性。设想解救孩子的方法还有哪些可能有铺垫子,上去救助等方法,但不能体现快速,有效,明白船长方法的唯一性。
2、分析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首先抓住描写船长的语句,感受他的品质。抓住"立刻","同时喊","原本"等词语体会他做出判断的时间短,速度快。其次进行角色置换,指导朗读。第一层次从朗读的方法进行指导,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对比朗读效果的不同。"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然后假设你就是孩子的父亲,你怎样向孩子喊话(指导学生朗读"一!二!"时要短促,有力,不容置疑,体会船长的心情,感受他的机智果断。)
体验需要入境,入境需要造境,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表达体验提供良好的语境。
最后理解四十秒钟的长短。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处理。首先借助生活体验到四十秒的时间很短。然后回归文本,体会破折号的用法。表示意思的转折。最后理解对于谁来说,四十秒时间太长了。让学生体会作为父亲,船长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这"四十秒"的体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引爆点,也是学生深度体验的起始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再读课文,畅谈感受。(从两个角度,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可以从船长,水手,孩子,故事内容的角度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2、浏览全文,体会写作方法和特色。让学生不仅明确写作的顺序,知道作者抓住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还能体会到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结束语:
本课设计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采取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体验,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物品质。使学生的心境始终沉浸在作品人物所引起的体验过程中。
另外,我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重点突出事情的发展和高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特点。
我的说课即将结束,但这个故事仍将延续回荡。因为它在传播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和我的学生,听到一个与我们民族同一旋律的回响。
跳水说课稿7《跳水》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本应该分两课时教学,但今天我把它用一节课上完。而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第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激趣引学;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一、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的联系。
读片断。具体分析课文。
议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具体的操作时这样的: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间的联系。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 然后再教学生一个新的阅读方法,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知道人物间的联系,从而整体感知课文。
二,读片断,具体分析课文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其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了解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起因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2,3自然段)。学习第二段,我是通过让学生找出猴子的动作或孩子的神态来完成学习目标的。找出猴子的动作,可以看出猴子是一只调皮的猴子,而且越来越放肆了,从而引出孩子的心情也越来越气了,紧接着就发展到孩子去追猴子想把帽子抢回来。
(三)学习第三段(4,5自然段)。这段是这篇课文高潮部分。学习这一部分,我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让学生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继续找出猴子的动作,是要学生感知猴子的越来越放肆让孩子觉得越来越没有面子,越来越生气了。而从孩子的心理变化又能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孩子当时的心情,从而理解到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第二步我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让学生带着问题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